提纯的情感

「我们坐在树杈上,下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。海风夹杂着春天的气息,还有你发丝上的苹果香气。就好像是晚春初夏,一切都快要开始的感觉。」

在听歌时无意间看到的一条评论,的确勾起了我的一丝遐想。我甚至在脑海中幻想了一下这个画面:并不会爬树的我,坐在一棵不存在的树上,眺望着没见过几次的大海;伊人倚靠身旁,或许其实是洗发水味道的体香随着海风扑在脸上。

多么美好啊——可我还是一瞬缓过神来,清醒过来,这又是一剂用提纯的情感制成的甜蜜毒药。

或许终归是我三俗了吧,诸如此类短小精悍、常常出现在某云音乐评论区的文字,在刚见到时,还是会令我心中一激,或感动,或悲伤。但若是冷静下来仔细一想,却又并非真如初见般美好:孩提时代的夏夜,并不只是有与长辈闲聊的宁静美好,还有无尽的蚊子与有尽的空调;中学时代的恋爱,并不只是纯洁的眉目传情,还有烦人的绯闻谣言;上世纪的「田园时代」,并非只有淳朴的人心,还有勒紧的裤腰带、污浊的政治风云……

文字的一大魔力或许就在此处:它可以仅用只言片语,构建起一个残缺的世界,高光放大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。在阅读时,文字调用了大脑的虚拟现实生成器,一个个词语映入眼帘,结合读者的经验,自动构建出一个虚拟的世界。可惜的是,这种世界是残破不堪的:文字中没有的,在这个世界中多半也不会有。所以,作者可以将不符合自己想要传达的情感的内容隐去,创造出一种单纯而充斥着目标情感的世界,理性在其中隐没,这种情感迈向高潮。

若是想要烹碗鸡汤,那么这个世界只用有爱与感动即可;若是以调动民愤为目的,那么只需要注入痛苦与仇恨。文字无法面面俱到的局限性,反而可以成为操纵他人的工具。轻浮的大众读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,自己也变得慷慨激昂起来;缺乏理性习惯的中老年人喝下了一碗鸡汤,就想要开个喷水车洒满朋友圈。至于是否真实,是否理智,这不重要。某些文字利用「提纯的情感」直击人性的弱点,让人为之臣服。

温和一点,对于我等也更熟悉一点的,那就是弹幕网站上的弹幕了。弹幕通常并不如某些文章一样具有煽动性,但它短小、流露情感的特性一样会成为传递纯粹情感的工具,结合着视频的情节给人制造一种虚假的合群感。看着一闪而过的弹幕,若是正合我意,那心中会洋溢着「我也这么想」、「我和大家一样」的喜悦与满足。但遇到不合心意的弹幕,尤其是成群出现的时候,却又会反感:怎么还有这种人。但可曾想过,正是这些人发的你刚点了赞的那条弹幕?当从简短的语句构建出残缺的世界时,人们会倾向于用自己所认可的那一套对其补全。这也是「提纯」的真实来源:除了作者强调的东西之外,一切都是默认值,都是习以为常的了,以至于被完全忽视。

也因此,比之文字,纯粹的影像更难传达「提纯的情感」。影像则不同于文字,它的画面无须脑补,会直接把残缺世界中「画面」这一块补足——而这可能和观者的默认值相逆,从而唤起理性。要让画面尽可能地符合目标人群的期望、抑制理性的产生,这更考验作者的技巧:什么东西应该出现,什么东西应该避免,应该出现的该如何出现……成功传达单纯情感的影像,其实多是直接利用了恐怖、刺激的画面,利用人的原始本能来压制了理性。

比文字更为高级的,可能就是呐喊口号了吧。文字好歹还需要静心一读,若是稍加思考,便能够发现其不过尔尔;而若是人声鼎沸的广场,伴随着周遭的人一同齐心呐喊,「无我」的情感会瞬间占据你的大脑,让你无法进行任何理性的思考。《乌合之众》中对群众的批判,其实就有此种成分。湮灭自我,丧失理性,再注入一种纯粹的情感,人们会彻底沦为愤怒的机械羊群。

传递「提纯的情感」的手法,还有大名鼎鼎的回忆杀。人的大脑在回忆方面远非完美无缺,总是将记忆深刻的无限放大,若非仔细思考,根本无法意识到原来在当时还有其他的情感。人们总是觉得过去的生活无比单纯美好,但这只是一种健忘,一种下意识的提纯。正如我在《Good Old Days》中所言:「记忆的机制造就的假象而已。」

或许是题外话。所谓「人生若只如初见」,其实也是如此吧。一方面的美好超出预期,掩盖了其他方面的瑕疵。在未来对其美好习惯之后,不如意之处便浮出水面。有的初见的确美好,但很可惜,那多半是虚假的。

「提纯的情感」坏在哪?简单来说,渠道多样的「提纯的情感」会冲淡人的理性,从而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事。作为理性的推崇者,我对这类事情是无限反感的。但难道不该反感吗?反日游行上的打砸抢,为「主旋律」的无脑辩护,对不切实际的美好的向往,对历史与回忆的过度美化……从古至今,「提纯的情感」巧妙地利用人的动物性,做了不知多少恶事。

提纯的情感,并非一无是处。大多数的人类需要这般情感的不时滋养。自己看鸡汤被腻死甜死哭死,这并没有多少坏处;可是,一旦这种情感驱使你去做某件事,就需要额外地谨慎。否则,你可能就沦为作者的一颗棋子,用以实现他自己的目的了。

提纯的情感”已有一条评论

  1. 晴姐姐好细腻呀